關於藝術的電影近年來有日益普遍的趨勢,橫跨藝術領域的創作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創作是人事時地物的結集(或者也是巧合),所幸也有越來越多影像記錄延續、重製、重現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對於喜愛不同藝術領域的觀眾,可別錯過國民戲院「藝識形態」影展。片單裡有些已經可在DVD市場中找到,有些在Youtube上就可以完整觀賞,但到光點去看,是另一種心情。
國民戲院 - Impure 藝識形態影展trailer
公告版位
- Aug 07 Sat 2010 22:17
國民戲院「藝識形態」影展
- Aug 02 Mon 2010 22:34
Hello Taipei, we are Pet Shop Boys!
- Jul 27 Tue 2010 22:02
八卦小報、通俗肥皂劇、精神分析舞蹈劇場 - 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
經典作品被視為標竿,被視為難以超越的障礙。重新改編詮釋經典,結果不是大鳴大放,就是一敗塗地。要成功翻轉經典,除了需要自信和勇氣之外,最關鍵的是看透經典最深層的核心精華,拿出獨到觀點和創新手法,賦予新時代的意義。
在古典舞蹈中,天鵝湖是經典中的經典,Tschaikovsky和Petipa已經樹立典範,後人再怎麼改編,不過只加減一些動作罷了。帶著根深地固的印象,一說到天鵝湖,你除了想到英俊卻肉腳的王子、黑白天鵝公主和成群穿著白色tutu的天鵝們,還會有什麼聯想呢?
接下來Matthew Bourne的天鵝湖可要顛覆這白色芭蕾的唯美印象。
- Jul 18 Sun 2010 22:57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演員
角色扮演(role play)是很有效果的訓練方法之一,通常學員會針對某種情境展現某些行動,在他們角色扮演的同時,其他學員在旁觀察,給予建議和批評。當學員可以針對不同狀況進行角色扮演的演練時,慢慢的,一些技能會不斷得到練習,並在旁人的指導或回饋下精進,同時處理因應真實狀況的自信心也會有所增長。另外,許多組織也會透過角色扮演的做法來發現員工的問題,透過及時的回饋和教導(coaching)來溝通形塑組織所期待的行為,然後利用一再的角色扮演讓員工成一種行為的習慣。
這跟這篇的標題有什麼關係呢?
- Jul 11 Sun 2010 18:57
夢與痛 – 找一雙完美Pointe Shoes
- Jul 03 Sat 2010 00:03
Hvorostovsky - Once again, as before, I am alone (Tchaikovsky Op.73 No.6)
Hvorostovsky是我相當喜歡的一位男中音,大概也是現在台面上最受歡迎的俄國歌劇明星之一。舉凡談到Pique Dame的Prince Yeletsky或Eugine Onegin的Onegin,他幾乎成為各大歌劇院製作的首選。
- Jun 26 Sat 2010 23:43
達利和他的情人 - Little Ashes, therefore little left
又是一部很會翻譯片名但不符期待的電影。
這部電影顧名思義是有關於達利和羅卡的一段情。英文片名是Little Ashes,乍看毫不相關,不過倒有絃外之音,作為電影內容的關鍵註解。這是西班牙詩人羅卡一首詩的詩題:「我們都是世上的小小灰塵,也許曾在畫布上駐足,但在數千年後,都將歸於塵土。」達利也有一幅名為Little Ashes的畫 ,所以跟中文片名扯上關係了。
不過,這段這麼有深意的詩句和對於大時代變動的嗟歎卻未在電影中顯露出來。整體來說,劇情平淡,不論是愛情、有志青年的理想和奮鬥,或是對於大時代變局的的批判,都沒什麼說服力。是有幾段頗有創意的剪接手法,視覺畫面頗美,充滿20年代的復古與西班牙風情,卻太多表象。
(劇情的部份、觀者演繹和主角真人真事,就參考延伸閱讀中這篇寫得很不錯的文章吧! )
無所謂,我本來就不是因為要看這藝術家和時代精神的深層對話。只是想看看美男子間的曖昧,重溫一下20年代歐陸文藝菁英的dandy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