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越過King’s Way,走進通往Covent Garden的巷子,從濃厚的法政經精英氛圍進到略帶嬉喧但活力滿點的藝文區。眾多上演音樂劇劇院所在的Drury Street在傍晚總是較白天熱鬧,觀眾慢慢趨近此區,聚在附近的小酒吧、咖啡屋、速食店等待演出開始;接著左轉連接到的Russell Street人潮更見,路上走著進出Covent Garden的遊客與路人,義大利餐廳、希土餐廳、法式咖啡館與糕點烘焙屋的食物香氣飄散在空氣中。到了Covent Garden Piazza到處可見賣著烤馬鈴薯、冰淇淋與義式三明治與披薩的小攤,另外中央商場裡的各式商店也穿梭著觀光客與當地人士。我總是習慣性地走進幾家店隨意看看,沒有特殊購物的意圖,只是稍稍注意當下流行時尚或是物色夏日大折扣時的目標物。除了中央商場外,皇家歌劇院也是我回家路上會短暫閒逛的地點,拿本當季節目表或蒐集特殊演出的宣傳單,心中湧起一種居於濃厚文藝氣息之大都會的幸福感。從皇家歌劇院到King Street是最多街頭藝人據地演出的區域,有特技雜耍丑角默劇,也有器樂演奏與歌唱,圍住的人牆因逗趣橋段笑聲不斷或為精采的演出喝采鼓掌,相對於皇家歌劇院嚴謹端坐觀演之精緻藝術,這種輕鬆又略帶戲謔的庶民藝術活動也自有特色與喜愛支持的觀眾群。接著帶著轆轆飢腸,轉到King Street,忍住Muffin店香氣,我總是先直奔在King Street與Bedford Street交角的Tesco超市,採買些水果,隨後趕緊擠進Bedford Street上最有人氣的法國麵包糕點店Paul。
公告版位
- Oct 07 Sun 2007 11:18
2001 散步倫敦 1-2 通俗與精緻文化兼具的Covent Garden
- Oct 06 Sat 2007 11:44
2001 散步倫敦 1-1 春末初夏吐盡鬱悶
春末初夏是倫敦甦活的時刻,日照時間漸長,整個天空逐漸明亮起來,漸漸暖和的空氣沖淡寒冬陰沉的凝滯感,人事物的活動已隨著季節轉換而活絡起來,坐在Covent Garden享受暖暖陽光看著街頭藝人表演的人群慢慢增加,來往的人潮也加速原本冬日較為遲緩的腳步,「Lighting up」的感覺隨處可見。傍晚雖有些涼意,但是一種清爽的感覺,稍稍冷緩了一些躁起躍動的氣氛,許許引著夜的降臨。
在這樣的季節時分,好想輕鬆享受乍暖還寒天氣,靜觀城市的變化。不巧的是,此時也正是論文寫作正該如火如荼進行的時間,生活的重心必需集中在論文時間表目標達成的進度。就像許多對自己在家工作效率缺乏信心的學生,我選擇學校圖書館作為奮鬥的場所。坐在Sir Norman Foster設計的圖書館,大量使用的玻璃素材與特殊的採光設計使得室內也感受到室外的天氣變化。有時陽光就灑在電腦前,鍵盤上的手感到暖意,也不得不稍微瞇起眼來好看清螢幕;有時當外面雲層濃密冷風微起,整個大中庭地下室的電腦區頓時陰暗了起來,燈光好像不足,心裡不禁想著「回家時會不會下雨」。但隔著玻璃所呼吸到的仍然是室內的空調,坐在圖書館一天下來,還是很想大大深呼吸一口,六點多了,該是回家重新組織思緒的時候。
- Oct 02 Tue 2007 21:56
迷失之影與斷章
2007年春季雲門與雲門二的聯合公演,一場講述和啟發人生的舞蹈之夜。
迷失之影
這次雲門舞集演著Akram Khan的舞作,帶著不同於林老師的思維和舞蹈的傳統,確實給人不少驚喜。與其說是一齣舞蹈,不如說是一個劇場,講的就是一個戲劇(drama),一個關於生與死的戲劇。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整個還加入口白和演戲的設計,和最後多餘矯情的「提示」,但就欣賞舞蹈部分而言,我十分喜歡其中一段呈現「跑與停」的群舞,獨、群、動、靜的穿插中看到許多節奏性的層次,凸顯在死亡之前生命必須毫無喘息地奔走運作的匆匆。不斷地跑著,是自己無意識地不得不不斷地跑著,還是生命被迫不得休止而必須一直走下去?是否到了某個時刻,自己就再也動彈不得了?停住動不是沒有原由的?還是自己選擇要停止下來?然後瞬間,一切結束。
我想到猜火車(Trainspotting),十年前帶給我震撼的電影和背後的意境。或許符合最近自己生活狀況與心情的寫照吧?某種程度又思索著人生選擇的問題。
斷章
下半場的斷章對我來說比上半場的迷失之影更精采更感動,接近尾聲時,無法壓抑激動的情緒,舞者謝幕和向伍國柱致敬時,還是忍不住要拭淚,一直到家都無法跳脫當時的情緒。
- Oct 01 Mon 2007 09:44
青年旅館夜未眠
以前經常聽說許多帶著大背包在海外自助旅行的年輕人,一部分的旅行樂趣就是在過夜的青年旅館裡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同好,一同認識探險所在城市的名勝和當地人生活。我自助旅行多年以來,卻只住過青年旅館兩次,價格便宜是不爭的優點,但其餘的種種卻讓我無法領教,兩次經驗以足以讓我對青年旅館的住宿經驗敬謝不敏。
以我較保守謹慎的個性,旅行的行程和住宿通常都會事前規劃安排,唯一住到青年旅館的兩次經驗,不是臨時起意的行程就是十分堅持鐵齒地認為當地旅遊中心(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絕對可以幫我找到旅館。事實是---事情若不在自己掌握之中,「凸槌」的機會就大了。
- Sep 30 Sun 2007 10:55
一副特製眼鏡 - 慕尼黑日全蝕
歐洲在1999年的八月陷入一陣天文熱,此時有幸身處歐洲的人們將可目睹北半球二十世紀的最後一次日全蝕。原本就是觀光重鎮的慕尼黑遊客人數更是暴增,街頭處處可見臨時搭起販售日全蝕紀念品的攤子,書店票亭紀念品店裡亦在最顯眼的地方擺上一排解釋天文現象的書籍期刊,觸目可及之處都有著日全蝕的預告。
可以不知日蝕現象發生的原因,但一副特製的眼鏡卻不可少。我卻直到8月10號那天下午才想起這件重要的事,還老神在在以為店家準會準備大量存貨好發筆日蝕財。事實上,我對於這「日蝕特製眼鏡市場供需」的想法是太過天真。整個下午跑遍市中心大小商店、眼鏡行、藥局,看到的總是「售完」的告示和店員充滿歉意的笑容。
將近六點了,腿其實也頗酸,幾乎已經去過大部分可能有賣的店,心想全慕尼黑的特製眼鏡大概全賣光,但還是有點不甘心,最後決定到紗綾住處附近碰運氣,或許那裡較郊區,少了一群群外來遊客,那裡的眼鏡行或許還有剩吧?事不宜遲,紗綾和我抱著一絲希望趕緊坐上電車。
- Sep 30 Sun 2007 10:52
Tchaikovsky – Mystery of Life and Death (柴可夫斯基生與死)
Eifman Ballet 是 Boris Eifman 於1977在聖彼得堡創立的芭蕾舞團,在紮實的古典芭蕾底子與傳統之上加入創新的現代元素與劇場張力,同時在舞台與背景設計上結合戲劇與電影的手法與技巧,呈現多元豐富的舞台經驗。
儘管有著創新的內涵,Eifman Ballet 初期在俄國並不受好評,除了政治壓力外,當時的俄國觀眾仍然執著於傳統古典芭蕾的形式。但是到了80年代末期,隨著政治改革逐步開放與國際關係的緩和,Eifman Ballet於全球巡演中建立聲譽,雖然時常被拿來與傳統經典的基洛夫或波修瓦相比,但其創新、自由流暢與感情豐沛的表現方式,為其建立獨特風格與成功,深受觀眾喜愛。
Eifman Ballet 的舞碼多元,這次要談的是柴可夫斯基生與死。這齣舞碼在1993年9月12日於聖彼得堡首演,至今已成為Eifman Ballet 的代表作品之ㄧ。2005年的12月,Eifman Ballet也來到了台灣。(又是拖了太久太久的觀後感)
- Sep 28 Fri 2007 22:19
島嶼仙境的迷思與省思
有著特殊氣候條件與景致的偏遠島嶼對於生活在本島/本土或大城市的人們總有著世外桃源、另一個世界的神祕吸引力 --- 與眾不同絕美的自然景觀、友善的島民、在地特色鮮明的食材與生活方式,若加上旅遊業者媒體引介,一波波外來客不斷湧進一探究竟。
我也經常受這類型優美又神祕的島嶼所吸引,印象較深刻的是我們的綠島、日本的沖繩、蘇格蘭的Isle of Skye和挪威西部散落在曲折海岸間的點點小島。這些地方的美令人驚奇,旅行的經驗愉悅難忘。有些觀光客會脫口一嘆「真希望常常來,真希望以後能住在這!」這或許是美景當前一瞬間的肺腑之言,但我想這鮮少是真心希望達成的願望。退一步以理性的眼光來看,比較著旅行的經驗和想像著當地人的生活,其中應該有很多現實的無奈吧?
綠島是台灣少有的處女地之ㄧ,生態與自然景觀的奇特總令人嘖嘖稱奇,絕佳的度假之地但非物質觀點上理想的生活之處。小小島需依賴本島物資補給,前陣子第一家統一超商開張時竟成為居民「參觀」的「景點」,其他教育與醫療系統資源都相對落後。除了留下來賺觀光客錢討生活的人外,多數綠島人,尤其年輕的一輩,可能都選擇離開往他處發展,因為這可能是現實環境壓力下較好的選擇。到此一遊的觀光客有時也難免有點闊大爺的心態「東西貴一點,沒辦法嘛!總給讓人討生活過日子。」泡著海底溫泉或坐在沙灘上觀賞落日時,舒適快意難以言喻,但叫個台北人在近期內再次造訪,一想到長程火車與顛簸船程,可能還是得想上幾回。
日本的沖繩也類似,尤其是那霸本島外更南部的獨立島嶼,在日本人心中幾乎已有著「天堂」的感覺,多數人都想拋開束縛,享受自然與悠哉帶來的快樂,想像著到了沖繩吃著長壽料理就可以用來多支撐幾天痛苦的加班生活。雖然沖繩有著優於日本本土的閒適生活型態和氣候條件,但在經濟與軟硬體設備等等上卻顯得陽春,更別提那些更加偏遠的小島,或許連生個大病要到那霸就醫,都得坐著小船浮沉個幾個小時。
蘇格蘭Isle of Skye或挪威海岸線峽灣際的小島也有著讓人屏息的絕美景致,但想像在又濕又冷的冬天,坐擁美景的悠閒是否為與自然交戰的辛苦生活所取代?想像這些居民的生活與賴以維生生活方式大概又是另一個思維的空間。對於文明與現代工商業資本活動,他們依賴的程度又如何?以挪威與蘇格蘭為例,在這些鄉鎮村落與社群背後運作著一套套神奇的系統:在如此偏遠聯繫不易的地方卻看到完善的基礎建設如水電線路、電信交通等等;從房屋結構來看,有些建材也非本地所有。所以整個運輸管道應是十分發達便利,才足以支持種種日常生活的人、物、金流,這樣的系統恐怕也已順利運行好幾個十年。整體基本的生活品質不因地廣人稀或偏遠難達而有所折扣,算是評估一個國家是否先進的另一個指標。
同時面對工業發達的便利與不同於城市模態的鄉野生活,自然在他們生命與生活的方式與哲學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或許需要長住此地融入社群才能得知。
或許我又是從城市的主體去想像島嶼人民的現實景況,或許這群人真的樂在其中。看著外來客的驚奇與驚喜,他們到底覺得膚淺或是發自真心喜悅地與之分享,這我就不得而知。總是要提醒自己的不過是帶著尊敬與感謝去面對造訪這些島嶼所獲得的互動、對待與一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