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öteborg是瑞典第二大城,北歐第一大港,一年有一萬兩千艘船與四百萬航班停泊經過此地。這樣的門戶地位可回溯至十六、七世紀之際,當瑞典正值擴充版圖時,Göteborg北南通往挪威與丹麥,跨過北海就可抵達英國,具備西進門戶的策略性地位。在1621年,國王Gustaf II Adolf建立了Göteborg,他邀請了荷蘭的都市規劃師並引進荷蘭人參與市政,因此整個城市的規劃發展深受荷蘭城市風格影響,漫佈的運河與Amsterdam如出一轍。由於當時荷蘭人的政治勢力龐大,連城市法規也遵循著荷蘭城市治理模式,甚至還有意以荷語作為城市的官方語言。一直到1652年市議會中的最後一位荷蘭代表去世後,瑞典人才又重新掌政。

和Göteborg的第一次接觸來自一個巨大的Mall Norastan,這號稱是北歐最大的購物中心,只是站在這個商場中,還讓人無法想像Göteborg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格會是如何。不過走出商場沿著運河,慢慢地看到Göteborg的荷蘭風情。沒多久看到一個大廣場Gustav Adolfs Torg(這名字很熟悉,在Stockholm也有個同名廣場,可以看出Gustav二世在瑞典歷史的重要性),週遭有股票交易所、市政廳、教堂,十分典型的歐洲城市中心complex的組合。接著先去看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小姐特別推薦的一個溫馨角落,沿著一條行人徒步道小巷轉進一個由幾棟建築物形成一個中庭的地方Kronhus Bodorna。

裡面最大的一個建築物就是Kronhuset,顧名思義是裝穀糧的房子,在1643-1655年建造,是Göteborg最古老的世庶建築,現在已經改為一個音樂廳,走近點還可聽到裡面合唱團練唱的聲音。其他圍繞著中庭的房子比較矮小,但很有鄉舍的味道,一間間依照它的功能展現特色。一間是金匠作坊,所以門口擺滿一些鐵器和金工藝術品,可以聞到燒炭鐵器的味道;另外一間是花坊,不光是門口,連窗上,門前空地都擺滿盆栽和垂藤植物,進出的人都帶著簡單包束起來的花材,很有自然生活的質感;在花店隔壁是間咖啡廳,外面的石子地,低矮的木門入口,磚牆木柱窗櫺,充滿鄉舍的氛圍,裡面早已坐滿顧客,用餐聊天或一個人看書報、寫東西,糕點麵包、燉肉、起司和咖啡的香味蔓延,頗吸引人,到這裡打發Brunch時間應該非常享受。在Kronhuset還有玻璃工坊、製錶工坊、樂器工坊,不過專家的手工作品總是非常昂貴,欣賞的趣味較多。

最難抗拒的還是巧克力與焦糖工坊,飄散在空氣中的可可和焦糖甜甜暖暖的香味在冬天好像凝結變成細線般,把人團團綁住往工坊的方向牽引過去,完成沒有拒絕和掙扎的餘地。對於熱愛巧克力的我,各種巧克力都在櫃子上招手。這家店有少數的藝術巧克力,但大部分都是走家庭路線,手工不規則的形狀,豪邁地堆散在櫃台上,像家裡老奶奶或媽媽親手做的,可以讓貪心的小孩自己玩取,吃得嘴角黑黑的感覺。店員也毫不手軟地拿出大塊大塊的巧克力讓人試吃,純的,牛奶的,包花生的,包杏仁的,包硬焦糖的,包軟焦糖的,包五穀麥片的,好多種類。試吃得太多得做點消費才過得去,最後在滿足甜慾與吃太多甜食的罪惡感中離開。

好幾百卡以上的巧克力讓我決定要全程徒步去遊覽Göteborg(每次都是這樣自溺又自虐地旅行),沿著幾條主要徒步街逛著市中心,看看人,看看商店,看看城市的建築風格;爬上臨港的山坡看看Göteborg的歌劇院、大港口和俯瞰城市的景色。接著跨過第二條運河往新城的區域移動。

市集或市場是一定不能錯過的地方,因為在此最能去觀察想像當地人飲食生活的狀況。Göteborg被稱為是瑞典的美食之都,擁有四家米其林星級餐廳,烹飪的高水準大半來自新鮮的漁獲物產,加上港區的特色,混合著不同國籍與飲食文化的影響。我並沒有在餐廳坐下來品嘗道地菜餚的風味,不過走趟魚市場就讓人興奮不已。Feskekôrka("Fish Church")是被稱為類似「Göteborg的廚房」的地方,改建之前建物其實是棟哥德式教堂,所以才叫作kôrka(church)。和Helsinki的魚市場很像,有著屋頂,可以不分陰晴雨雪地營業。除了各式新鮮漁產外,也販售肉類、乳製品、麵包和乾貨。在較靠近角落處,總有賣著物美價廉小吃熱食的快餐店,有的賣著各式各樣的冷熱三明治,有的則是沙拉吧和義大利麵與瑞典傳統肉球、馬鈴薯泥等食物。我看上的好像是希臘移民開的湯品店,吧上座無虛席,座位區也擠滿了人,不少是併桌的,還有人排隊等座位和外帶。(通常看到這種場面只會更加堅定要吃這攤的心意......)由於座位上的人食物好像都還滿滿的,才剛開始吃,我決定外帶,或許可以在晴朗(但頗寒冷)的天氣裡找個公園或廣場野餐,回憶一下English Style。

帶著熱湯走過運河來到Göteborg的主要住宅區和大學校區Lorensberg,這裡相較市中心安靜許多,公園眾多,綠樹林立。坐在樹下的石凳上喝熱湯,陽光照射在草地的積雪上映出晶瑩白亮的光線,好像把身體和週遭的溫度都提升了不少。

重新充電後先在Göteborg大學的區域散步。Uppsala大學是北歐最古老的大學,Göteborg大學則是從學生人數來看北歐最大的大學。校舍和教學大樓相對集中在Lorensberg和一直往南的區域,石牆紅褐磚的建築散落在草地和大樹間,是充滿綠意的校區。週邊的環境十分多元,是高級文教住宅區,有不少博物館和藝廊如小而美的工藝設計博物館(Röhsska Museum);但同時作為年輕學生聚集的區域,巷道間隱藏著咖啡店、酒吧、夜店,是娛樂的大本營。另外也有很多前衛、獨樹一幟的商店,賣著非主流或很有設計感的服飾、家飾、藝術品等等。稍往東走會經過一條筆直的大道Kungsportsavenyen,有寬敞的行車道與人行道,兩旁盡是購物商店,雖不如香榭里榭堂皇,也有幾分味道。大道的盡頭是Konstmuseet,擁有最多北歐藝術家畫作的美術館,整個外觀和內部空間都十分宏偉有氣勢。再往後走又是大學的校區和學生宿舍,Konstmuseet彷彿像個門閘把安靜平和的學術區與熱鬧流行的商圈分隔起來。

大學區西邊的臨區Haga又是完全不同風情的部分,紀錄著Göteborg城市發展的片段。

在十六世紀中葉,Kristina皇后在Göteborg城外建立Haga這區,成為Göteborg的第一個郊區。不過它卻有著不平等的命運,一旦城市遭受攻擊或皇室的任何需要,Haga就可以被拆除。一個實際的例子就發生在1690年,當時為了鋪設一個連結城牆和防禦碉堡Skansen Crown的堤道,就把Haga區中的34棟房子拆除。到了十九世紀,工業開始迅速發展,大量勞工湧入Haga。市民階級開始從居住地區畫分,新興的中產階級搬到城牆外的市郊,勞動階級則繼續居住在已經過度擁擠的區域Haga。在房屋短缺的情況下,城市也不得不加速擴充,增建新的勞工住區。但也因為居住壓力得以疏解,到了二十世紀初期Haga反倒出現人口衰退和沒落的趨勢。直到六十年代,Göteborg發動一波都市發展計劃,Haga歷經了區域更新,將日漸破敗的木造房屋中下階層的居住區改造成新的藝文休憩社區。

爬了一長串的階梯上到Skansen Crown就可以將整個Haga盡收眼底,層層疊疊的紅磚屋頂,有些懷舊風情。但真正去感受Haga的特別還是得到街巷裡去走走,所有的木造房屋和街景仍保留著十九世紀的樣貌,在古色古香的街區氛圍裡,到處是精緻有獨特風格的餐廳、咖啡館、手工藝小店和書店,使用的建材與內部裝潢與最現代的建物無異,但他們特別喜歡使用古董和二手物件,帶出復古的味道。隨處逛逛走走的讓人心情輕鬆,吸引許多當地人和遊客到此度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短暫的拜訪時間還無法仔細親身體驗Göteborg的多元面貌,在遊逛的過程中靠著觀察和一些參觀有些感覺,它是傳承學術教育的城市,創新活力的城市,有海有水、有公園綠地的自然城市,也有著豐富的娛樂生活。我想港市的歷史和地理位置讓Göteborg可以一直以開放的心胸接受新的刺激,發展出它多面向交融的特色。下次來一定得多停留幾天,跟著到著名的週末市集湊熱鬧,也出海到的郊區和週邊小島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