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K biography cover



為什麼要寫自傳?

為了回答「自己究竟是誰又為何會身在這裡」的存在問題。

坂本龍一於2009年2月在日本出版第一部口述自傳《音樂使人自由》。他覺得自己是個微不足道的人,回述過往也讓人覺得難為情,但內心終究想要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又為何會身在這裡」這是從小至今都在追問的問題,於是成了自傳的起由。

這本書的內容,如他自己說的,像是「記流水帳」一般回顧,順著時間回溯各個時期的經歷以及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他思考認知「自己為何而來」。

讀者可以預期,書的大幅篇章都與音樂有關。然而,讀者也將從坂本吸取音樂養分、創作音樂、以一個音樂人過活的歷程中,得知他獨特的性格,了解其人其樂。


看完這本書,補充了我對坂本龍一的認識,藉由了解他對音樂和創作的看法、創作素材與能量的來源,更能釐清他音樂的成分、結構、組成、手法,以及不同時期風格轉換的原因,也解釋了為何我會對他的某些音樂格外吸引觸動。

以下心得,應該是相對自我設限的我,從坂本的人生態度與作為之中,所獲啟發反思的紀錄~


坂本的音樂泉源

坂本龍一3歲開始學鋼琴,10歲開始學作曲。從小深受家人美學素養與開放探索心胸的薰陶,以及許多具有獨特教育理念方法的老師影響。

「我就像是生長在一個到處都是好老師的星球裡。」(p.54)

他個人的好奇心和接納吸收能力如同吸塵器一般來者不拒,造就他廣泛而多元的音樂泉源。

鋼琴與西洋古典音樂是他的源頭,巴哈、貝多芬、德布西讓他深深著迷。透過廣播唱片,他也接觸披頭四、滾石等樂團的搖滾樂。西洋音樂的浪潮一波波推進又彼此交融,美國新浪潮/極簡音樂大師如John Cage、Steve Reich、Philip Glass等,開啟音樂類型的新風貌。對於坂本來說,引領他不斷擴充音樂領域的前鋒線,除了西洋音樂,還包括作為民族集體經驗與深厚文化載體的民族音樂、融合歷史源流與文化影響的鄉村音樂、靈魂音樂、爵士音樂等等。

豐富他音樂創作的泉源不只侷限在音樂的領域。他大量接觸美術、哲學思想、社會經濟理論,像是超現實主義、後現代思潮、未來派運動等等,都是他自述對其創作概念有深大影響的思潮運動。

坂本的交遊也非常廣泛,音樂人、美術人、戲劇人、文學人、哲學家、社會經濟學家、社會思想家、廣告人、電影人等等等。

「與這些音樂領域以外的人頻繁交流,不是因為我有什麼上進心,或是基於什麼策略。我只是單純地認為,只要是能力所及,不管什麼事情都去做做看。很幸運地,許多工作就因此上門,而且我也能夠遇見各式各樣的人。」(p.169)

他的開放態度如同強力磁場,吸收各界能量。

他的朋友吉本隆明(日本戰後知名左翼思想家、評論家與詩人)說,坂本「應該是透過音樂大量吸收了其他領域的事物」。而坂本自己分析,「我似乎是透過類似音樂的思考迴路,去感受或理解各種事物。經由音樂這個窗口,或許我也一直在吸收語言或圖像類型的事物。」(p.170)

種種影響更不可能擺脫他所生長生活的時代。

他的大學時期相當關鍵,那是一個學運學潮,瓦解體制,觀念藝術的時代。在那時,坂本形塑出他對社會運動的態度,累積社會運動的經驗(有人至今仍為他學生時期左翼的作為有所微詞)。

當他把自己當作一個個人看待,他認為人無法事不關己,該發聲就得發聲,是種權利也是義務。

爾後,當他移居紐約所遭遇的911,也對他造成巨大衝擊,從中他感受到一種相當程度的恐懼。

「這場恐怖攻擊確實將所有人引入一團謎霧中,已經是超出解釋範圍的一場節目、ㄧ種演出。讓人瞬間陷入無法解釋的狀態,並帶來某種宛如恐怖或畏懼的感覺。這不正是藝術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嗎?......也可以說,在這起事件所帶來的絕對衝擊前,藝術都不算什麼了。」(p.230)

「人的恐懼如果真的到了極限,或許就會徹底停止思考,但是再達到極限前,卻會拼命思考。......我想,科學或藝術一定就是誕生於這樣的思考過程中。」(p.234)

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在911之後產生一系列對於文明演進的反省與反思。坂本也在這個時期進入另一個創作發展方向,從個人的經驗中重新思考藝術的角色功能,關注更多與社會議題連結的概念,包括他至今深刻投入的環保議題。


坂本的音樂路與創作驅力

這些養分和經歷,讓我們看到坂本既曲折又跳tone但忠於原點的音樂路。

坂本在東京藝術大學作曲,可說是科班出身,但他進入樂壇卻是很隨性的契機。

第一次「大出名」和坂本為人所知的第一張「標籤」,從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開始。YMO時期的種種,是這本書中大篇幅著墨相當關鍵且有趣的篇章,一方面看到坂本對音樂看法的演變,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坂本獨特的性格態度行事。

就學期間,坂本龍一開始對電子音樂產生興趣。帶著ㄧ種「覺得西洋音樂已經發展到盡頭」的意識,他思考探索各種創作音樂的方法。當時初探頭的電子音樂介紹了一種可能性:透過電腦與數據運算,讓音樂的創造有了新的方法、邏輯和產出效果。

「作曲是否能用一種如同賽局理論般的方式,讓即使沒有受過特別音樂教育的人,也能從中獲得樂趣。」(p.100)

在組團之前,坂本龍一、細野晴臣以及高橋幸宏都已是獨當一面的音樂人,各有擅長。1978年三人合作組成的樂團YMO,大量採用機械式電子合成音樂。三人的創意和高超音樂演奏技巧,前衛的音樂概念,結合東洋樂感與西洋手法,外加大膽搞怪的時尚造型,快速成名,在歐美與日本走紅。

YMO Synthpop
photo source: https://www.wired.com/2012/06/pl-prototype-electro/

這個合作,成就超級團隊,卻也充滿火花。

「三個人組成團體後,有時會讓創作變得困難。......三個人共同創作,當然也能夠創造出一個人無法獨自完成的作品。」(p.134)

坂本因YMO成名後,感受到生活上的改變而不甚喜歡。他曾進入一個「反YMO」的階段,出了一張以YMO為假想敵、且反YMO風格精神的個人專輯。其他兩位團員既介意又默默看著他的反骨行動,也私下創作一首歌曲加以反擊,還故意邀請坂本同台演出。

然而三人終究是惺惺相惜,找到讓各自能力能夠發揮又能妥善整合凝聚產出的方式。

1983年YMO宣告解散,爾後兩次復出。第一次以失敗作結,第二次在2004年的合體,不僅三人感覺圓滿,也似乎得到市場的接受。

「三人一起合作畢竟還是很有趣。不管怎麼說,他們二人都是極為優秀的音樂人,因此一起合作時,我能夠獲得刺激,也感到很快樂。雖然三人各有不同的音樂背景,但是我們有非常相似的一點,就是對過往的經歷都沒有太大興趣。......我們一直都在思考現在要如何才有趣,或是未來該怎麼做才會變得有趣。這大概就是一種貪心吧,即使我們已經有了點年紀。」(p.252)

YMO 40 anniversary
(今年是YMO創團40週年,三位歐吉桑合體)
photo source: https://www.barks.jp/news/?id=1000126062

坂本回顧YMO時期的歲月說,那是他日後發展的出發點。

「加入YMO之前,我不過只是半瓶醋,在樂團中經歷的爭執和糾葛後,才一點點成長起來。然而樂團終究還是煙消雲散了。突然間,自己彷彿陷入了被赤裸裸扔出來的狀態,連個憎恨的對象都沒有。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我才不得不『長大成人』。這個意思是說,當YMO終止之時,我的人生才確實地邁入了下一個階段。」(p.156)

在YMO第一次解散前後,坂本大量擴展自己接觸的音樂類型與活動範圍,因緣際會進入電影配樂的世界。從1983年大島渚《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到1987年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電影音樂成了他的第二張標籤。

坂本的創作經常是循著自己想要的脈絡進行,電影配樂的工作便相對有限制,是「不自由」的。

但坂本說,「有著限制或條件的工作反而比較容易。就這點來說,我很適合電影配樂的工作也說不一定。」(p.197)

「YMO時期也是如此。由於是要與團隊一起活動,我必須採用自己毫不了解的風格創作音樂,然而做出來的成果卻很不錯,而且也讓自己的音樂空間更加開展。無論是限制或是他者的存在,我認為都非常重要。」(p.198)


隨著電影配樂的工作與日俱增,坂本在1990年移居紐約,他的音樂活動不僅更加國際化,也越趨社會議題的表達參與,包括創作《Discord》(不和諧)來呼籲世人對盧安達慘劇的關注、《chasm》(裂痕斷層)以回應911後「文明的衝突/美國帝國主義」批判的聲浪。他透過音樂創作、個人發言、社會政治環保活動的實質參與,表達個人對政經社會文化現象的關注與觀點。

於是,作為一位參與社會議題的音樂家,成了他的第三張標籤。


何謂音樂

坂本龍一是位非常「概念」的音樂家,從他所接觸、感興趣的素材之中,他思考著許多哲學的問題。

一路走來,坂本總是問:「何謂音樂?人為何要創作音樂?」

他回想幼稚園期間的一次經驗,評為「相當貼近音樂本質的感覺」。

暑假作業是輪流帶學校的兔子回家照顧,之後老師要求大家把照顧兔子的感覺變成一首歌曲,自己寫詞作曲。坂本說,「那時候,我想自己大概是品嚐到喜悅的滋味,又有些難為情,也覺得獲得了與眾不同、專屬於自己的一些東西。」(p.19)

「音樂通常被歸類為『時間藝術』,是在當下流逝的時間中,逐步加入變化的一種創作活動。」(p.10)

「將事情從個人體驗中抽離而出,實際留存於音樂世界中,就能藉此跨越時空的限制,逐漸與他人共有;音樂正具備這樣的力量。」(p.20)

自幼接觸古典音樂,雖然覺得巴哈德布西的音樂美,但比起流行音樂,終究是小眾。他思考著,什麼樣的音樂才是為大眾所做的音樂。

「流行音樂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同時與更多聽眾互動交流,其實更好。而且,流行音樂在古典音樂或現代音樂比較之下,也不見得就來得低俗,反倒是顯出頗高的水準。.....我逐漸清楚感覺到,如果能在流行音樂的領域創作出那麼動人的音樂,會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p.120)

坂本認為,流行音樂也許有它的價值。不過,他卻覺得自己對「流行音樂」摸不著頭緒。他自認是「流行音樂風格」專輯,像是Sweet Revenge和Smoochy(我個人頗喜歡的兩張專輯),卻不被唱片公司和市場接受。而某些靈感泉湧一氣呵成的作品,如Energy Flow、The other side of love,甚至像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出來得太快,沒想什麼卻完成的作品,他連自己喜不喜歡都不知道,卻常常受到歡迎。他至今仍舊納悶為何大賣。

「我一直在想,自己能做的事和實際想做的事,兩者似乎往往無法一致。我是因為能做而做,而是因為真的想做而做,我自己也不清楚這之間的界線。」(p.221)

不管是「能做而做」還是「想做而做」,加上天生反骨的個性,他總是勇於嘗試,因此,他從未拘泥特定音樂形式。

從科班正統作曲到電子音樂,從古典到流行,再回到古典與不插電。

創作一定得全新嗎?他將過去的作品重新編曲成鋼琴三重奏,推出《1996》。

「1996是邁向古典音樂的一個起步,接下來有了Discord得這張管絃曲風專輯,最後我明白流行音樂風格似乎行不通。於是,順著推出的專輯就是BTTB(Back to the basic),而這張專輯主要是收錄了我作為音樂原點的鋼琴音樂。」(p.223)

坂本觀察到整個產業的變化,而著手進行新的企劃。像是,創設新的品牌「commmons」,以建立專為音樂存在的大眾「共享之地」,孕育出好音樂並確實讓觀眾聽見。另外也籌備推出「日本歌謠集」以及更為有企圖心的音樂全集。

「高級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間的界線,或者專業音樂與業餘音樂之間的界線,幾乎是逐漸消失。基本上,這是一件好事,不過就因為存在這樣的狀況,讓我想介紹一些非聽不可的優質音樂。」(p.256)

將音樂的力量傳達給眾人,應該是坂本創作音樂一個核心的動機。


這樣一個人

交雜在許多事件和脈絡的陳述之中,坂本透露他對自身優勢與弱點的剖析。

他認為自己一直避免過於主動、過於涉入,因為想要擁有彈性,且自認懶惰消極。

例如他說自己對學琴、練琴不感興趣,但沒想到人生與鋼琴分離不開。(普普人如我真是羨慕這種有天賦才華的人,叫做「隨隨便便卻彈得很好」......)

他經常以一種「沒辦法,只好去了.......」或帶著猶豫參與一些事,可往往在事後獲得許多。

「仔細想想,自己積極開始的事情應該不多,真的是消極人生。就自己的角度來看,我不太會去擴展自己的世界,反而是盡可能地封閉自己,只要能夠創作音樂,就感到相當幸福了。不過,環境卻讓我和許多事情有所交集,而且也獲得許多體驗,真的是命中注定。」(p.248)

或許有命中注定的成分,也有更多天賦才華的部分。他有自己的音樂迴路,有自己可以處理音樂的方式,把不同的養分素材和刺激吸收解構轉化,變成自己理解、詮釋、創作音樂的產出。

自身的無形定向和渴望則是驅動才華極致發揮的觸媒。

「我心裡的某個部分深信,只要跨越過某些難關,就能到達不同的境界。一直以來,似乎在關鍵的時刻,我大概都是選擇困難的道路。」(p.168)

一路走來,坂本從來就是自己在決定要追求什麼、要成為什麼。

如果自由所追求的是,一個人全然發揮其天賦才華,然後創造價值給予他人,那坂本果然是透過音樂得到自由。(難怪坂本會以「音樂使人自由」訂為書名,感覺如此自然而順理成章的事,卻是這麼深的哲學內化。)


延伸閱讀:
藝術家的存在 - 終章
美貌的青空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Tango

關於坂本龍一的補充資訊:
https://www.nippon.com/hk/features/c0370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