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arrods其實本來只是間由Henry Charles Harrod所開的小雜貨店,但隨著騎士橋商圈與社區日亦繁榮發展,Harrods也開始擴張。秉持著「Everything for Everybody Everywhere」的信念,種類眾多兼具高品質的商品與完善的服務,迅速為商店建立口碑與名氣。在二十世紀初期,Harrods就已成為倫敦最大的購物商店,當時就已經擁有91個商品部門與二千名以上的員工,同時亦是英國首次引進電梯與涉足電話購物的公司。現今Harrods的董事長是埃及籍的Mohamed Al Fayed,自從於1985年購得Harrods以來,他已經投資近4億英鎊,進行整座建築物的修復更新計劃,以重現堪稱「騎士橋區的宮殿Palace in Knightbridge」的昔日光景。如今,除了原本愛德華式的建築外觀回復舊日風采外,內部的裝潢與規劃也歷經翻修與重整。新老闆Al Fayed的規劃除了延續舊有Harrods傳統與風格,也慢慢建立了獨屬Al Fayed的象徵。最引人目光的,或許該說是令人側目的,就是位居整棟百貨正中央、於1997年完工的「埃及大廳Grand Egyptian Halls」和「中央埃及電梯Central Egyptian Escalator」。這充滿埃及風味的廳梯與以Al Fayed為樣的雕像,是所有Harrods訪客與顧客前進店內其他角落必經之處,Al Fayed除了藉此展現他對其祖國的感念,也毫不掩飾地展示其財富與冀希與法老般永垂不朽的霸氣。

店內商品的種類號稱是全世界最完善的,繁多的部門、眾多的員工人數與樓外入夜後閃爍、成千上萬的裝飾燈光,使得Harrods成為倫敦必訪之地之一。說來不知是諷刺或是有趣,從之前的造訪到居此讀書的一年以來,我只真正走近這倫敦著名的購物景點兩次。第一次是在首訪倫敦時,算是參加City Tour安排好的一站,在裡面和家人逛了一個小時,沒走遍所有樓層,店內壯觀華麗的裝潢讓人眼界大開,驚奇百貨公司也可如此富麗堂皇,觀光客流竄的擁擠給人留下一個「觀光景點」的印象,未曾有暇以購物者的身份感受Harrods引以為傲的客戶服務與讚嘆商品的玲琅滿目。

第二次到Harrods大概是剛到倫敦第一個學期的某個週六上午吧?觀光客滿溢的擁擠依舊,我到了上次沒去的美食廳,裡面亦是經典愛德華式裝飾風格,略帶花俏的瓷磚與高級的大理石食物座檯,為整個食品區帶來高貴感。裡面的食品應有盡有,從生鮮蔬果魚肉到乳酪熟肉熟食,從麵包糕點巧克力,到茶葉咖啡紅白酒,各種飲食材料皆在此大方展示著。的確,看著滿目新鮮可口的時才確實是令人食指大動。價格上算是公道,一塊法式Viennoisse約一英鎊上下,沒有因為大理石的食台而轉嫁成本到食物上。美食廳裡採買東西的人潮頗多,且不少本地人,每個食品櫃前幾乎都排著隊,大家領著號碼紙條等著服務人員叫號碼,大概因為物有所值又種類繁多,美食廳是個適合選買三餐食材的好地方。美食廳隔壁的區域則像是高級的美食街,稱為Food Court可能更貼切吧?那裡有較平價的熟食餐廳和糕點咖啡店,不少人就在此叫份用隔壁美食廳所售新鮮麵包、火腿、起司、生菜製成的三明治,配上一杯熱咖啡,當作週六早午餐。也有人已經在義大利餐吧吃著義大利麵午餐。另外還有專賣沙拉、水果沙拉、果汁飲料、及壽司的吧台,全多不乏客人消費。只是相較於美食廳供人採買外帶的售價,這裡食物的價格就驚人許多,一份田園沙拉(沒魚、肉、起司)就要十英鎊左右,算是貴族級的沙拉,但是比起Harrods其他樓層的餐廳和Cafe,這裡仍然稱得上「平價」和氛圍輕鬆。不過對我而言,看過各區價目表之後,摸摸肚皮,還是決定回到美食廳,排隊買了一塊Pain au Chocolat,嚐嚐Harrods麵包房的口味,當作不虛此行的戰利品,至於田園沙拉,或許到Salisbury買點蔬菜水果自製沙拉比較划算。就這樣,我仍然只是個經常從Harrods門外走過,但鮮少入內購物的一員。

在回家的路上,待我經過Harrods時,十之八九都已至百貨即將打烊之際,門外總是聚著一群群滿手購物戰利品的中東貴婦。若我能透視,想必精心裝扮的面容、華麗名貴的服裝與首飾是亟於從面紗頭巾與長袍之下展現於世人面前。這些貴婦與名媛,雖被允許踏出家門走在人車往來繁忙的路上,但仍謹守中東世界的傳統與規矩,蒙面長袍的女子尾隨著他們的丈夫與父兄,不敢直視迎面而來的陌生人們。男人們好似展現他們對妻女的疼愛,「寬容地」讓她們有限度地走出嚴格戒律的圖框,又慷慨地掏出疊疊現金或大筆在信用卡帳單上簽上名字;但同時帶著這群引人注目的妻女,又好似展示財富般地向人宣示自己理家有制,身為男主人的權威。儘管只是不經意的一瞥,也讓人看到與西方自由開放相異的民族文化在此相遇與相容。Harrods附近的巷子裡也充塞著不少裝潢風尚大受歡迎的咖啡館或小酒吧,主力客群是生活富裕的年輕中東後裔,他們讓人辨識的血緣標記不再是長袍或男尊女卑的紀律,只剩下深邃明顯的輪廓與較深的膚色,穿著打扮與口音與一般倫敦新貴無異。有趣的是,儘管來自異文化的年輕一代似乎已與異於家鄉傳統的西方文明和諧交融,甚至已以英國人自居,但主流文化下的異文化仍以難以抹滅改變的血統作為聚集的元素,這群年輕中東後裔自成社交圈,分享彼此相似的生長背景與歷程。Harrods作為倫敦老字號商場也必須翻轉創新、展示現代風尚,使得它的「傳統」價值更彌堅固;Al Fayed為代言倫敦零售傳奇的Harrods加入異國風情,強化異文化於此的存在,也替倫敦傳統增添新的賣點。除了商品以外,Harrods這樣異同並存的模式也十分讓人感興趣,在這裡很容易看到倫敦獨到的城市氣質,相異的民族文化得以相遇與相容,開放與包容激盪出多元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