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表演藝術觀後感 (78)
- Dec 01 Fri 2017 13:16
Legacy - 短記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 Oct 06 Fri 2017 19:15
波濤未平 - 短記 暴風雨(Tempest, RSC 2016 Production)

Photo source: https://www.rsc.org.uk/the-tempest/
Shakespeare on stage
9/27/2017 信義威秀影城
繼NT Live在台灣建立穩定觀眾群之後,皇家莎士比亞劇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RSC)的劇作演出現場也引進了。
有機會學習欣賞英國人高水準全方位的戲劇製作是件非常愉快的事。當然,英文能力依舊是障礙,因此這類現場播出附帶具品質的中文字幕,是提升觀劇動機和觀劇經驗的關鍵。
這場2016年RSC的《暴風雨》(Tempest)製作,是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系列的尾聲作品。《暴風雨》被視為莎士比亞的封筆之作(生前最後一部獨立完成的完整作品),內容不僅呈現出莎士比亞詩文戲劇藝術的成熟度,也轉化投射了莎士比亞對人性精鍊出的體會與觀點,是一部具有高度脈絡意義的作品。
- Jun 17 Sat 2017 19:09
Simplicity and complexity - 短記 羅莎舞團Fase

Photo source: http://www.rosas.be/en/productions/361-fase-four-movements-to-the-music-of-steve-reich
羅莎舞團 Fase - Rosas Fase
2017/5/13 7:30pm
國家戲劇院
這稱不上是篇Fase觀後感的小記,而是對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創作的一些整體想法。
看過的兩次Rosas舞作 — 2015年Rosas danst Rosas和這次的Fase,都屬於Rosas早期的舞作,也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人稱「理性、重複、極簡」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品。
Fase無庸置疑是經典,從這支舞,她標誌了她的創作意念。
- May 27 Sat 2017 11:16
讓音樂的愛與美環抱 - 短記 英國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與曾宇謙

英國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
2017/5/11 7:30pm
台中歌劇院
這次英國愛樂管弦樂團來訪兩天,5/11與曾宇謙合作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5/12的曲目也是非常吸引人,但礙於時間和經費不得不割捨......)耳聞台中歌劇院的音響效果很乾,這次買到的座位又偏前,在演出前處於不知該如何「自行調教聽覺」的心情。但回歸作曲家音樂的本質與音樂家們執行表演的水準,這場音樂會令人感動。
經過幾個月前奧斯陸管弦交響樂團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內心對西貝流士留存的感受想像還在 - 芬蘭大地、印象派、深沈的情感。今年第二次在現場聽西貝流士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有其「困難」的聲譽,不論是技巧或是藝術性表現,對演奏家都是一大挑戰。
與音樂會開場曲目貝多芬壯麗恢宏音響效果的序曲對比,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由弦樂揭幕,讓人驚訝的微弱輕柔,美如晨霧,寧靜的氛圍下,小提琴的聲響如風般吹入。開頭的獨奏就是一系列超高難度技巧奏法,在極高音和極低音中快速滑跳,曾宇謙演奏的技巧與音色表情,立刻捕獲人心。
- Apr 07 Fri 2017 18:07
憑感覺 - 短記 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Apr 01 Sat 2017 06:58
投射與認識 - 短記 瑪姬瑪漢計畫 - 臉(Singspiele by Maguy Marin)

photo source: https://dansercanalhistorique.com/2014/05/28/maguy-marin-singspiele/
瑪姬瑪漢計畫 - 臉(Singspiele by Maguy Marin)
2017/3/17 7:30pm
實驗劇場
「每一個人的人生故事都需要透過大眾的認同,而且是毫無保留的認可之後,方才得以展露。尋求友誼即說明了這種亟需獲得認同的過程,所蘊含的無限潛能。這種普遍存於人性中,總是渴望獲得認同的需求,是需要被理解的;如此般的認同渴求,以及追求滿足這種渴望的慾望,有時會束縛人們的心智;有時人們也會被這樣的強烈情緒,耗盡心力。當這樣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或是匱乏時,狂烈的失落感就像野獸吞噬,感覺生活猶如地獄般地折磨。尋求認同的過程似乎遙不可及。我們向前走幾步,然後猶疑不決,自覺『我們無法將每件事情都做好』;然而,只有那些瑣瑣碎碎、冷語冷言的譏諷,才會讓我們從這樣的人生任務中偏移。」
節目單上寫著這個作品創作概念的靈感起源,我對於「展露、理解、認同、存在」這樣的概念很有興趣玩味。
- Mar 24 Fri 2017 16:38
肢體說的故事 - 記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National Theater Live
2/8 19:20pm Benedict 版
2/15 19:20pm Jonny 版
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從文本來看有很多可以探討的主題,最大最廣可從哲學的大哉問「人/生命從何而來?」出發。
對於這樣豐富但也通俗的故事,改編的挑戰在於如何選擇讓人有感又有啟發的觀點。這次National Theater的製作中,導演與編劇所採用的重大觀點與敘事角度是 — 讓Creature發聲。由此挑戰Creator & Creature的關係,並且提問,誰才是真正的monster(怪物)。
從這,劇中同步引發觀眾對所謂既定思考的辯論,例如人神論,生死,人性善惡本質,人自我如何塑造,科學的道德倫理,教育的意義,個體與群體的關係,性別關係(Elizabeth之工具化,homoeroticism)等等。
這劇的議題可以深重,但導演選擇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來呈現,沒有驚駭聳動、陰森恐怖之類的氛圍。
- Mar 17 Fri 2017 11:41
It’s beyond my control - 記 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2016 Donmar Production)

National Theater Live
2/19/2017 信義威秀影城
《危險關係》真是當代經典之一。
1782年法國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所寫的書信體小說,敘述一群道德墮落的貴族情事,是當時社會爭議紛紛的禁書。小說問世200年後,英國劇作家Christopher Hampton在1986年改編,由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RSC) 首演。這次National Theater Live所播映的是Donmar Theater紀念劇本出版30週年,RSC版本的revival製作,由Donmar Theater的藝術總監Josie Rourke導演。
《危險關係》是一個關於誘惑、陰謀、背叛的「警世」故事,背景設定在法國大革命發生前夕的貴族社交圈。曾為情人的兩位主角Merteuil夫人與Valmont子爵,在社交圈情場上互相較勁,看誰更擅以「性」攻防來詆毀他人名譽,屈辱折磨報復他人。他們殘忍心機遊戲的目標分別是已婚賢慧的Tourvel夫人,以及天真的Cecile de Volanges。
- Mar 03 Fri 2017 13:33
Speechless - 記 NDT1
- Dec 30 Fri 2016 04:25
Alienation - 粉絲觀點記 Lazarus

photo source: https://www.lazarusmusical.com
Lazarus
2016/12/28 15:00pm
King’s Cross Theater, London
身為大衛鮑伊粉絲,沒有道理不去看這齣音樂劇。加上知名導演Ivo van Hove操刀,我是有所期待。
然而,整場下來,我處於一個困惑破碎的狀態。
- Dec 09 Fri 2016 19:05
暖心 - 記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6年訪台音樂會
- Nov 18 Fri 2016 10:22
Himself purely - 記 橋上一瞥/臨橋望景(A view from the bridge)

Source: www.youngvic.org
National Theater Live
10/1/2016 信義威秀影城
這大概是我看過最震撼的劇場演出。這整齣製作沒有華麗的佈景,沒有絢麗的燈光,沒有花俏的服裝,極簡的舞台佈景設計,導演非常精確卻大膽的象徵意念與空間走位的安排,極優秀的演員們只能用身體、眼神和說詞,專注投身其中,將這部經典劇作的人性悲劇演繹出來。我被它深深牽引,在當下只能單純接收,無法思考分析;離開劇院的心情混亂,被攪動,絞痛著;想紀錄心得,需要時間才能沈澱梳理。
這是Arthur Miller在1955年首演的劇作,故事背景設定在1950年代紐約布魯克林義大利移民區Red Hook。
Eddie在附近碼頭從事搬運工,與妻子Betrice和外甥女Katherine過著平凡生活。Betrice從西西里偷渡前來美國謀生的表兄弟Marco與Rudolpho暫住他家,開啟了這齣悲劇。
- Jun 13 Mon 2016 12:15
自私 - 記孤單在一起

新點子舞展 - 李貞葳孤單在一起
2016/6/4 7:30pm
實驗劇場
李貞葳,在國際舞台耀眼的台灣舞者,為了她精彩的身體和表演性來到這場演出。記錄這場演出,也是因為她,而不是這支舞。
作品本身捨棄許多舞蹈的形式和技術,只用身體作為純粹語言,說著兩人身體在時間與空間中互動關係的故事。身體的運用上,我感覺就像是接觸即興加上gaga技巧的整合展現,對身體肌理關節的牽動運作一目了然。由於李貞葳的身體細膩飽滿既有美感又有野性,她讓即便是素人都能玩的接觸即興形式,仍舊充滿細節和舞蹈線條節奏的美感和感覺。
理性的理解上,坦白說,節目單的文案寫得很棒,具條理邏輯,連結表現形式和創作初衷,如實不浮誇,合理不硬凹。但感受上,我可以直白表示「不喜歡」,除了未如預期看到李貞葳「跳舞」的失望之外,全裸這件事讓人煩擾不安(disturbing)。
- May 13 Fri 2016 16:21
心流 - 2016柏林愛樂在台北聆後感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2016/5/8 7:30pm
國家音樂廳
交響樂團演出很像手工織布。
作曲家的曲目某種程度就像織品的設計圖,決定這塊布的大小、材質、花紋、花色、織法和成品的使用目的和時機。樂團就像各式材質與品質等級的織線,出自不同的原料和製成方法。指揮就像紡織藝術工匠,根據設計圖與個人對其認知想法,就他/她對織線原料性能特色的了解來選擇適當的織線,應用他/她的織布技術織出要的質地觸感與色調光澤,使織品風格獨具,且讓這塊布既不偏離設計的目的和使用時機又實質上表現出色。
這場拉圖帶領柏林愛樂演出貝多芬第二號及第九號交響曲的音樂會,就像一塊清晰勻整、精緻優雅卻能讓人親近而目不轉睛愛不釋手的絕美織品。
- Apr 05 Tue 2016 15:12
無法說的就不說了吧 — 記李爾王

李爾王(歐利維耶・畢 製作)
2016/3/20 2:30pm
國家戲劇院
莎士比亞在當代,還有多少關聯?法國人演莎士比亞,會有什麼表現和火花?平凡素人看莎士比亞,不知會有什麼認知和感想?好奇心驅使我進入李爾王的劇場。
這是2015年亞維儂藝術節的開幕作品,導演歐利維耶・畢重新翻譯文本,以法文演出,試圖呈現一個當代的莎士比亞版本。故事的主軸發展圍繞在李爾王所做出的一個決定:李爾王退位前提出一個問題,想要測試三個女兒對他的感情,能將對父親之愛表達得最好的女兒將獲得最多遺産。而父親最疼愛的小女兒選擇沈默,導致接下來一連串的權力爭奪與血腥鬥爭。
好,本劇觀後感完全無法深入也不打算深入。文學巨作的劇場演繹畢竟無法跳脫文本,問題在於,從沒認真讀過莎士比亞又不懂法文的我,基本上無法理解節目介紹說「導演運用自由、鮮明、尖銳、具現代感的自由詩體文本翻譯...來消除與莎士比亞文本建立原始關係的障礙」這樣子的創作脈絡。語言與文本成了理解和思考本劇最大的障礙,但這面牆,迫使我尋找不同於語言文本的維度來欣賞這個作品。
- Jan 25 Mon 2016 11:32
提振 -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聆後感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RCO)
2015/11/4 7:30pm
國家音樂廳
創團於1888年已有127年歷史的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簡稱RCO)不僅是荷蘭第一招牌也是世界頂尖樂團。2008年英國留聲機音樂雜誌評選RCO為世界第一之後,聲勢大漲。今年難得邀請天團到台,並演出重量級精彩曲目—貝多芬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及柴可夫斯基 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悲愴》,自然不可錯過。
其實我對樂團熟悉度低,知道楊頌斯是帶領調教他們好一陣子的首席指揮,十分好奇該團如何突破德奧強兵奏出獨特風格特色。同時更好奇,這樣演出風格多面向且擅長近代當代作品的天團將如何在同一場音樂會中駕馭表現兩首截然不同的古典浪漫曲目。
- Oct 18 Sun 2015 08:30
無言的告別 – 記Sylvie Guillem Life in progress
- May 27 Wed 2015 18:17
該如何解釋之「重」 – 記列賓與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
- Mar 12 Thu 2015 22:28
真實的本質 - 愛情如是繼續

古舞團 - 愛情如是繼續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14/11/9 2:30pm
先前言鋪陳ㄧ下。《愛情如是繼續》是看完《2X2》之後的第一場表演,明明小而美有所觸動又覺得物超所值,卻擺在心裡很久。兩者觀後感產出的時間差正反映某類消費者心態:不滿不吐不快先放炮,滿意欣賞的卻沈默放心裡。
作品沈澱過後,還是想收斂一些感覺。
表演接觸多了的觀眾,除了看編創、看技巧、看表現力、看藝術性,將更在乎一種原創性。當古舞團端出以「愛情」為題的製作,疑問不免浮現,曾幾何時一直在找創新創作議題與表演方式的古舞團怎也回到這種老梗?但若能把肥皂劇般的愛情老梗探討切表現得深刻動人,那也是一種用心。
這個作品有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亮點:觀眾觀看角色與體驗的創新執行、紮實的舞者表現活化編創結構與思考意涵、即興/接觸即興為核心編作動作形式與主題的契合。
- Jan 26 Mon 2015 21:53
能量與光采的夜晚 – 記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2014/11/29 7:30pm
國家音樂廳
這是2014台灣樂壇注目的演出,楊頌斯加上世界前十的交響樂團,為台灣樂迷帶來雅俗共賞的曲目: 德弗札克: 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與 穆索斯基/拉威爾的「展覽會之畫」。
事實上,越是雅俗共賞的曲目越是能展現頂級樂團與指揮家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