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塱壹古道農業易遊網.jpg

photo source: https://ezgo.coa.gov.tw/zh-TW/Front/Agri/Detail/1640

 

阿塱壹古道伊日生活.jpg

photo source: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living/409-2019-10-30-07-49-30

 

我是被阿塱壹美景照片「台灣最後原始海岸線」這樣的珍貴價值驅動而起心快閃的。

 

但這篇步行紀錄文可能要先用倒敘法破梗。

 

因為是快閃,又基於之前淡蘭古道遊的導覽經驗,想說一切靠導覽老師,沒做功課人就去了。此回雖稱「古道」巡禮,可惜導覽對文史的著墨極為有限,我在走完行程之後才開始蒐集相關文史資料。

 

到底可不可以稱為「阿塱壹古道」???

 

據一些學者考研和牡丹旭海當地居民推動正名的論述,這條濱海古步道「不是」阿塱壹古道啊!!!

 

研究台灣古道踏勘的學者楊南郡則指出,阿塱壹古道是一條由西向東穿越中央山脈的移民路線,這路線經過當時居住在此部落國分支阿塱衛社的領域。在日治時期稱「阿塱衛越嶺道」,阿塱壹或阿塱衛是排灣語Aljungic的音譯之差。研究恆春半島古道的文史工作者劉還月說,真正的阿塱壹古道是現在獅子鄉內獅村到台東安朔溪上游阿塱壹舊社址一段東西向山路古道。

 

東西向阿塱壹地圖.jpg

photo source: https://blog.xuite.net/wild.fun/blog/509024398-%E9%98%BF%E5%A1%B1%E5%A3%B9%E5%8F%A4%E9%81%93%E4%B8%8D%E6%98%AF%E9%98%BF%E5%A1%B1%E5%A3%B9%E5%8F%A4%E9%81%93

 

名稱究竟為何,還是需追溯往來恆春半島及台東間的人流物流歷史。

 

清治之前,原住民各族部落間自有往來交通和進行打獵、貿易、婚嫁、結盟和遷徙的道路。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積極治台,以原民使用與留下的通聯道路為基礎,修築開往東路的道路,也漸漸成為當地居民往來的區域要道。

 

從琅嶠(恆春)到卑南(台東)的「琅嶠卑南道」就是其一。

 

依據清代方志記載,琅嶠卑南道全長約120公里。路線大致沿著今日的縣道200號,從恆春東門東行,橫越中央山脈尾端,經過滿州、八瑤灣,再沿海北上至牡丹灣、觀音鼻,跨越屏東台東縣界的塔瓦溪到台東南田,續沿著台26線及台9線直達台東市。

 

這段通道一直都是恆春到台東最方便的道路,不僅是先民拓荒、生活的路線,也是軍隊行軍和學者探險研究的路線。

 

不過,在二戰末期,日軍為了防範美軍的跳島戰術從牡丹灣登陸,把牡丹灣附近部分古道地基炸毀,古道只剩下屏東縣旭海經過牡丹灣、觀音鼻到台東縣界塔瓦溪的海岸線。

 

剩下的這段道路基於軍事管制和區內人口發展有限,這路線一直沒有改建,保留了當年古道地基和原始地質生態風貌,是全台僅存無人造公路經過的自然海岸。

 

這條步道之所以成為熱門景觀路線、「阿塱壹古道」之名廣為人知,一部分拜抗爭所賜。

 

1995 年公路總局為補齊環台公路的缺口,計畫動工興建台26線安朔-旭海段。

 

台26線未施工段.jpg

photo source: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20209/V3HZNX75H3FFILJRPNNOUQOVGE/

 

消息一出,引發民間環保團體、學術界的關注,奔走疾呼以「守護台灣最後一塊淨土」力阻。歷經數年抗爭,工程延宕12 年之後,公路總局最後宣告中止興建計畫。屏東縣政府在2012 年 1 月依文化資產保護法劃設「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

 

現在,各有兩種要求「正名」的立場。其一認為另有「阿塱壹古道」,這段路徑應稱為「瑯嶠、卑南古道旭海至南田段」。其二是安朔部落的族人認為應該稱其為「阿塱壹古道」,不僅合於歷史發展事實,也見證了古道今日的地位。

 

安朔部落阿塱壹舊社.jpg

photo source: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180617/NDLUL7VHY7M4TVZNAU5VSE3AVY/

 

安朔部落的族人表示,根本沒有所謂「清人官道」,這段路程在19世紀末沒有人工路基,都是直接走在天然海灘上,留下的是自古安朔部落在觀音鼻山區為打獵所踩踏出的高繞路徑。直到1935年日本人才在山腳海岸開設出台東恆春道(南迴公路安朔-台東市路段的前身)。安朔部落舊社(阿塱壹/阿塱衛社)領域範圍正涵蓋了現在安朔、南田、森永三個村,以及旭海、南興等村行政區域,而且正是因為族人和旅行業者合作推廣「阿朗壹古道生態旅遊」,阿塱壹古道才廣為人知大受歡迎,也才在之後的抗爭中促成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的成立。

 

他們認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或「瑯嶠、卑南古道旭海至南田段」反而忽視了原住民部落在這段歷史文化發展上的重要性。若稱其為「阿塱壹古道」,並無不妥。(同時為回應旭海牡丹族人「非阿塱壹」的正名訴求,尊重旭海部落移住入墾牡丹灣的事實,他們建議較好的名稱是「牡丹灣──阿塱壹古道」。

 

兩個立場都拿出了研究考據的事證,外行人其實也很難判定......我就暫且稱它「旭海觀音鼻的古道」或「阿塱壹古道」。

 

山海交會的步行體驗

 

自然保留區公告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現在這段古道被劃入自然保留區,為保護珍貴的原始海岸生態,每日都有限定進入人數,避免過度的觀光人潮所帶來的環境負荷。遊客需先行申請報名,並需有解說員導覽,(阻止不法行為)增加教育宣導的效益。要到此地一遊,懶的人就是參加導覽團,由旅行社包辦安排。

 

這就是我成行的模式。早早看上一個確定開團的日期報名,旅行社搶到名額,順利出發。

 

當日一早在恆春東門集合,想不到是三十九位團員的大團,一起坐上大巴士往台東出發。這次行程是由台東南田進,屏東旭海出,單程不回頭的路線。

 

大家在停車場下車後,先走了一段平坦的碎石路,算是一個和緩的暖身。途中會經過一個乾涸河床,那就是塔瓦溪,是屏東與台東的縣界。

 

塔瓦溪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過了這個河谷就表示古道入口的檢查站要到了。站哨的把關人員一一核對名單和證件,已經很久沒有叫名喊有的經驗了。全體確認結束後,便往海岸出發。

 

火龍果

部落狗兒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經過幾戶部落人家與果園,很快就來到右手邊是山、左手邊是海的濱海路徑。

 

當海岸來到腳邊,便進入「南田石海」的石礫路段。

 

南田礫灘入口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這些石頭原是崩落的岩塊,經過海水長年沖刷,形成扁平但圓潤的形狀。

 

南田石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走在這些看似平整的石面上,因石塊交互堆疊,還是需要一些平衡感。若選對踏點,重心移動得宜,其實可以平穩順暢。踏上石面時有時會有小小晃動或滑動,石頭之間互相敲擊和滾動的聲響,還蠻清脆好聽的。搭配不遠處浪潮擊向石岸的聲音,有種靜心的音波頻率。

 

南田聽海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這是一段非常天然的步道,沒有人工鋪設或整理的痕跡。但是,石灘是骯髒的,仍可看到一些壞掉被丟棄的鞋子、分屍的鞋底鞋帶(據說總還是有人穿錯鞋來走步道......),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保特瓶、塑膠袋、衛生紙之類的東西。有些顯然是無良遊客留下的,有些據導覽老師說是因為洋流緣故所帶進上岸的海漂垃圾,成了這山海交會特殊地形的污點。人類啊….....

 

接著來到這段古道唯一的坡段,人稱觀音鼻硬漢坡。

 

觀音鼻硬漢坡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這段古道路基因為崩壞,只好高繞取路。路途不長,但坡度是有的。感謝前人拓路維修步道,踏階和拉繩都有,算是安全好走。也因為登高,海岸線景致開展遼闊盡收眼裡,讓山海一色的氣勢更為壯美。

 

海岸線1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高處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時時都想回頭再望。不過步道也不寬敞,整隊都在排隊登坡,沒有餘裕停步來飽嚐美景。稍有平台區域,拍照也得照排照輪,適時識相閃人,免得亂入或造成塞車。

 

人多時就很難盡如人意,但美景已令人滿足。

 

海岸線2

海岸線3.jpg

海岸線4.jpg

海岸線5.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後來進入一段林邊步道,午餐休息也在林蔭之間。

 

林區休息.jpg

狗狗也休息.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這時,會遇到從另一頭出發的隊伍。所以自己在休息區的卡位也得積極一點。隊伍的導覽領隊們也都互有默契,大概知道休息多久得讓出空間好讓其他隊伍接替。

 

出了林區步道再逐步下坡,又是另一個角度的海岸光景。

 

海岸線6.jpg

海岸線7.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下到山底迎接我們的依舊是礫灘。不過南段海岸較是岩礫交錯,可以看到較多突出的岩壁,頁岩地質特性明顯可見。有幾塊名為軍艦岩、帆船石的奇岩。

 

南段礫灘1.jpg

軍艦岩.jpg

頁岩岩壁.jpg

南段礫灘2.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人數的關係配置了三位導覽老師,三位都看得出來經驗豐富。不過,帶隊的基本目標是:保持隊伍的速度和安全。三位導覽就是前中後看守隊伍,並不是分三團聽導覽的意思.......

 

導覽老師當然還是多少會做些介紹,以自然地理為主,加上小小的生態,文史講解較少。不過真的是沒太多餘裕,礫灘要走走停停也是容易分心(會有扭到腳的風險啊~),觀音鼻爬坡下坡路徑窄,不要塞車就很感恩了,實在很難在好好進行臨場即時的解說。加上團員大家的期望目標各異,積極的人當然還是會自己和老師互動、聊起個人有興趣但未必和古道有關的話題。時間有限,安全第一,總是得有些妥協。

 

幸運的是,這團夥伴體能差異不大,配合度也都算高,在導覽老師的帶領和看照下,時間控制得宜,行程順暢。(據說運氣不好的隊伍,前隊和殿後的時間可以差上幾個小時)。

 

不管導覽是多是少,自己的感受和經驗總還是真實的。

 

整段走起來是一次難得的步行體驗,海風與海浪帶來莫名的療癒感,陣陣風吹與波波浪擊,引導步伐的韻律,走起來愜意。(這種感受恐怕要避開酷暑曝曬和秋冬強風吹拂才有的吧?)

 

天公也作美,雖非晴天無雲,至少是在無雨的狀況下完成行程。偶有漂亮強光,照映出藍天綠海的鮮明色調,帶來驚豔的感動。(據說網路上廣傳、明信片般的阿塱壹美照,都是在45度上下體感溫度、有中暑脫水風險下的夏天拍到的,所謂有失必有得啊~)

 

事後補查資料得知,保護區內擁有低海拔原始海岸林生態系,包括恆春半島在分布的特有種植物18種,並且有高度生物多樣性的陸蟹生態,另外從地質景觀的角度,這裡也留下南部地區具代表性的地質演化景觀。(真希望路上有專家可以指出什麼是什麼啊…....)

 

這些珍稀自然生態資源有幸因欠缺人為開發干擾而保留原始面貌,或許也因為人為的抗爭努力以「保留區」的定位獲得保育與研究的相關資源得以持續保護。

 

但人總還是對自然產生各種威脅。

 

為增加大眾對保育認知,各種公告與文宣,難免破壞景觀。即便有各種保育、環境維護的教育宣導,總有不願配合遊客。如廁放水時間時,同團有人直接說她不想帶走自己用過的衛生紙,但也沒人有道德勇氣勸說(包括我自己......唉)。這種事也很難透過檢查來確保大家是否都將自己用過吃過的東西帶離現場,大部份時候只能自由心證。

 

在步道的終點正在進行一些「工程」,設置了超級愚蠢又醜陋的觀光造景。

 

醜陋觀光造景.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許許多多的規劃和管理拿捏,真是考驗智慧和眼光。

 

最後要走到停車場的路上,從民宅跑出好幾隻可愛小狗。可是仔細一看,牠們居然都有一隻斷掌,不禁感到傷心。想起動物保護團體曾經分享過的報導,這附近山區農家為了防止作物被山豬或猴子之類的動物破壞,還是都會偷偷放置捕獸鋏,這些狗狗不無可能是誤入獸鋏而斷腳的.......

 

人啊人~

 

這趟步行之旅,最後心情有點哀嘆,讚嘆美景之餘,需要有更多反省。

 

 

參考資料:

林務局資料: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0129

保住阿塱壹古道: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3989

是阿塱壹,還是琅嶠卑南道?從荷蘭時期到現在,台灣最後一段純天然海岸線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249

將錯就錯的阿塱壹古道 牡丹旭海人聽到火就來

https://udn.com/news/story/7327/4617633

請屏東縣府尊重傳統領域原來的名字:阿塱壹古道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180617/NDLUL7VHY7M4TVZNAU5VSE3AVY/

以下這篇有更多關於古道磡查研究和辯論的相關資訊:

https://blog.xuite.net/wild.fun/blog/509024398-%E9%98%BF%E5%A1%B1%E5%A3%B9%E5%8F%A4%E9%81%93%E4%B8%8D%E6%98%AF%E9%98%BF%E5%A1%B1%E5%A3%B9%E5%8F%A4%E9%81%93

 

延伸閱讀:

2020初秋恆春阿塱壹古道快閃  - 久違了恆春

2020初秋恆春阿塱壹古道快閃  - 恆春古城街區My Pace

剛好的出遊 - 小記淡蘭古道北段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