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9598.JPG

photo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bloomingarts.com.tw/posts/4358796984148905

 

1/22/2021 19:30pm

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李斯特之夜

 

2/6/2021 14:30pm

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變奏曲的軌跡

 

3/10/2021 19:30

國家音樂廳

巴赫平均律第ㄧ冊

 

周善祥(Kit Armstrong)在2020年12月初演出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本時,我正在聽白建宇演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本。連載般的網路樂評讓我不禁好奇周善祥是位怎麼樣的鋼琴家。

 

不同於其他音樂家在演出結束後就離台,因著疫情帶來的變數,周善祥和鵬博藝術該是創造了一個新紀錄:三個月陸續加演10場獨奏會。更驚人的是,除了《郭德堡變奏曲》之外,沒有一場演奏會彈的是完全相同的曲目。

 

這已夠說明周善祥的驚異之處。

 

我參與了三個月中的三場,每月一見,看著他的頭髮越來越長,但靦腆謙虛卻也充滿純真和自信的笑容一直都一樣。就讓我紀錄一些關於這次參與「周善祥驚奇之旅」的一點心得。

 

Liszt Night

Kit Liszt Night 0122.jpg

photo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bloomingarts.com.tw/photos/4194739713887967

 

起心動念的第一場是因為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單純想聽這首名曲的現場演奏。

 

周善祥技驚全場。我雖沒有全然信服於他所表現的李斯特(相當理智,想法明確),他精湛的技巧完全與李斯特的作品相得益彰,尤其喜歡安可曲的《鐘》。我深深讚嘆李斯特人稱「鋼琴之王」的巨大與鋼琴魔山的不可思議。

 

現場聆聽李斯特作品演奏的經驗和聽錄音大有不同。在現場,李斯特那種窮盡鋼琴音樂體驗的著魔或該稱為「獻身」的精神,那種對鋼琴炙熱而澎湃的熱情,就在天賦技藝超群的演奏家指間直奔聽眾而來。(不禁好奇聽到最後一場《超技練習曲》的聽眾有什麼樣的感受?)而從較少聽到的《巡禮之年》裡面,我終於感受到穿著黑色修士服的那個李斯特,宗教的救贖與深層的反省療癒,把他內在的託屬袒露出來。

 

然後我有種感覺,周善祥的演奏是能夠讓人放心並好好聽到作曲家和音樂的。(不似看到某些音樂家和曲目的配對時,內心深怕音樂家把作曲家的作品搞歪,能力不足或整個詮釋不對盤。或者某些音樂家的個人特質過於強烈,變得像是偶像秀一樣,作曲家和音樂成了工具。)

 

Variation Night 

Kit Variation night 0206.jpg

photo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bloomingarts.com.tw/photos/4230892030272735

 

接下來參加的《變奏曲的軌跡》大致是抱著想要重啟對變奏曲曲式眼界的心情前去,真正的收穫倒是看到作曲家們不同於既有認知的面貌。

 

海頓讓我深深驚艷。印象中海頓是不缺工作不缺錢之「人生勝利組」又eQ強大的大好人(我哪來的這樣認知?大概是那個驚愕交響曲和超級照顧莫札特和貝多芬的好老師印象),這首F小調行板與變奏曲讓我看到海頓抒情傷感纖細溫柔甚至是激情的一面,尤其結尾的處理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接續演奏的貝多芬F大調變奏曲某種程度呈現了一種傳承,保有一種古典風格的工整結構,但更為創新,揮灑著多采的內容、技巧以及更多變的段落性格,給人「果然是兼有古典與浪漫風格的貝多芬啊」這樣的感覺。

 

下半場的第一首《莊嚴變奏曲》是孟德爾頌的作品。他是另一位「人生勝利組」(但比較短命),我對他的印象是節制而優雅、順遂幸福的貴公子,變奏曲中維持他一貫優美的旋律感,但難得地聽到一些沈鬱嚴肅、沈重和激動的情緒起伏,讓人看到他對於音樂更為初始的一種使命感。(有人在音樂分析上說,此曲是孟德爾頌對他偶像巴赫及貝多芬的致敬與音樂對話。)

 

如果說,作曲家把他們的思想、心聲和生命感受寫進音樂裡,那麼變奏曲確實是看見作曲家多元面貌與不同內心角落的一扇窗。

 

最終場,看到《巴赫平均律》第一冊,怎能不聽呢?

 

Bach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Kit Bach Well tempered Klavier Book.jpg

photo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bloomingarts.com.tw/photos/4307470335948237

 

這一場也是唯一聽到的大廳場,對音樂家與對觀眾,都進入另一個體驗模式。

 

一開始的幾首感覺踏板有點多,觸鍵有點黏。這好像是種觀察巴赫鍵盤作品表現時常用的量尺。

 

到底應該怎麼演奏巴赫鍵盤作品(或,到底應該怎麼期待聽到的巴赫鍵盤作品演奏),本身就是個有挑戰性的問題。巴赫作品看似嚴謹的格律和縝密的結構,其實給人廣闊的詮釋自由,端看演奏家如何探索理解巴赫的本質本意。每位演奏家都會有他所本之道,考慮考量很多,因此差異性常常是大的。有些音樂家著眼回歸那個時代的環境條件(踏板和觸鍵派的大多就會考量那個年代大鍵琴和早期鋼琴的物理特性),有些則著眼巴赫本人的作曲邏輯、考究當年的演奏風格,思考如果是巴赫本人會怎麼彈。

 

我嘗試去感覺周善祥選擇這麽彈的背後想法,但很快地,我完全進入巴赫情境。

 

不斷浮現腦海的是:「巴赫,你怎麼寫得出這樣作品?巴赫,你真是太神奇了~」

 

《平均律》第一冊是巴赫科滕/科登時期(Köthen/Cothen1717-1723)的作品,那時他相當受到老闆重視,得以專注器樂寫作。這是他寫給長子作為鋼琴演奏教材的作品,共有24首賦格和前奏曲,探索發揮24種調性的特點,全是不同個性和特性。

 

我拙劣的耳朵和必須活化的腦袋,在想要努力聽出聲部時就已經頭痛起來,更別提這些賦格不僅超過三聲部還有所謂的對位和聲技巧,已不是一般人可以聽出個所以然的境界。(想要用理性來欣賞巴赫,只會讓理性耗竭......)但放開心來純粹接受音樂的洗禮,直接感受到的是線條交織的立體和結構感,聲部主題不斷的歌唱、相互對話,整體變化之豐富,宛如靈感和能量的湧泉,就像具洗滌淨化功能的清水,讓人的心神祥和而穩定。

 

有幾段周善祥所精心處理的踏板與和聲效果,宛如重現管風琴鳴響的滂礡音效,炫技似的緊湊乾淨又華麗,讓人想起巴赫當年身為鍵盤炫技大師(virtuoso)、風靡群眾的傳奇風采。有幾段周善祥以相當輕快而帶著律動的順暢感,好像可以想像巴赫當年拿手的即興演奏風格。在一些段落,周善祥則出現了在李斯特之夜好像似曾相識的指法和自由奔放的神情與肢體動作,帶著浪漫主義鋼琴的風韻,讓我浮現李斯特演出巴赫作品的情境。

 

巴赫是一位非常自由而充滿彈性的音樂家,因此演奏他的作品,音樂家不只需要技巧、音樂性,更需要自身的創意和觀點,才能夠悠遊於巴赫佈下的空間魔陣。音樂家也需要一種透明開放的態度和清醒銳利的腦袋,去透析巴赫音符密碼下的訊息和其巧妙的靈動設計。

 

整場一路聽下來,我不覺得周善祥的平均律詮釋是走著「經典」或「原典」般的路子(如果我的參考指標是席夫)。某種程度,我只聽到巴赫 —— 這個嚴謹但有時也不太嚴謹的人,有時輕鬆幽默,有時直爽狂妄,這位被世人說熟稔數學神秘主義的藝術家,這位諄諄教誨的父親,流露真實的人性。

 

 

總的三場聆聽體驗,李斯特之夜我被李斯特震懾,變奏曲之夜我窺見情感流露的海頓與孟德爾頌,平均律之夜,出現的是科滕時期意氣風發而靈感無極限的巴赫。

 

這大概就是我覺得周善祥最神奇的地方 — 他隱身消失了。

 

他有精湛的演奏技巧,絕對清楚的想法,清晰的音樂美感,但這些好像對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不需一提。他彈琴的樣子,滿心崇敬又自信的下手,然後就悠遊其中,不在於刻意表現什麼。好像就是對於鋼琴(或說鍵盤)的ㄧ種真誠純粹簡約的心,以及對作曲家音樂意念情感和本質本意的忠誠專注,讓他仿若一面澄淨的鏡子,將作曲家的內在和生命反映給觀眾,而異常鮮明地讓我聽見看見作曲家和他的音樂。

 

未來有機會,我會很想聽周善祥彈奏李斯特的改編作品(Transcriptions),可能很有時空旅行又集多人於一身這樣的奇幻感覺。

 

延伸閱讀:

蠻好的專訪文章:買教堂當音樂廳 鋼琴家周善祥探究古典樂

淺談鋼琴之王李斯特(Franz Liszt)(6)在神性與魔性間的人性(關於B小調鋼琴奏鳴曲)

淺談鋼琴之王李斯特(Franz Liszt)(5)複雜而矛盾的男人(關於李斯特的宗教情懷)

淺談鋼琴之王李斯特(Franz Liszt)(2)實至名歸的鋼琴之王

遇見巨人 - 小記 白建宇32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系列 八分之二

鋼琴奧秘所創造的魅力世界 - 短記 齊瑪曼鋼琴獨奏會(Krystian Zimerman Piano Recital)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