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本站內創作評論文章,非經本人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修改。 合作邀約歡迎來信:yagal@hotmail.com

不論是練習曲、改編曲或其他作品,李斯特的音樂帶有強大的故事性與敘事內涵。他深信,音樂的創作靈感,應該來自音樂以外的事物,音樂應該與其他藝術形式連結呼應。

這與他青年時期在巴黎生活所受的衝擊有關。那時李斯特意識到,只憑藉鋼琴才華是不足以立足巴黎文化沙龍圈。他想盡辦法學習研究藝術、文學、哲學、政治的相關作品,拜訪結交當時的文藝名家,如作家詩人雨果、海涅、巴爾札克,畫家德拉克瓦、安格爾,歌劇作曲家貝里尼、梅耶貝爾等人。這些養分豐富了他創作音樂的內涵與思考音樂的視野。

李斯特在音樂史上的另一個重要印記在於首創交響詩(Symphonic Poem/Symphonische Dichtung)的題裁形式。

文章標籤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Free solo movie poster.jpg


photo source: www.amazon.com

明知攀岩家成功了,還是看到我手腳流汗,心跳加速。然後,我確定我有懼高症。

紀錄片內容就不詳述,Alex Honnold無繩獨攀直上優詩美地900多公尺高的酋長岩。

這種挑戰,跟先前的《偷天鋼索人》有類似的警世寓言般的激勵,不成功便成仁之ㄧ生懸命的生命之火。

文章標籤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斯特贏得「鋼琴之王」的名號絕不只因他神人級的演奏技巧與詮釋能力,更在於他對鋼琴作為音樂的媒介所投入無盡的研究與實驗,也在於他致力於鋼琴藝術的推廣與傳承。

Liszt hand
[照片對比的是素人我的手(最開只能彈到9度音)。有人量過李斯特的手指長度:食指11公分,中指12公分,小指8.8公分,姆指7公分。在鋼琴鍵盤上展開,表示他一次最大可彈12或13度音程(一次可按C音與高一個音階的G音或A音鍵)。]
Photo source: 攝於Liszt Haus, 2019.

長著一雙大手,李斯特可以盡情挑戰鋼琴的音域,他喜歡在最短時間掃過最多音符、掃過最大的鍵盤範圍。但如果以為李斯特只是在追求炫技,那就大錯特錯了。

文章標籤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liszt_house_portrait.jpg



從小對李斯特所累積的偏頗印象 — 中分妹妹頭造型、愛穿黑衣又愛炫技享受掌聲、自認是女人迷的高調人士,使得他從未出現在我最喜歡的作曲家/音樂家名單上。

那為何要寫李斯特?

其實這篇文的內容也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好幾年前在鋼琴家薛巴可夫的獨奏會上聽到一曲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鋼琴改編版,被李斯特的才華給震懾,打破對他的刻板認識。然後去年出遊拜訪他的故居,獲得更多關於他生平的資訊。或許是時候把這些散落各處的資料稍微整理,當作自己對音樂家、音樂史的學習紀錄。

文章標籤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 世界舞蹈日(International Dance Day)發言人埃及舞蹈家Karima Mansour的獻詞:


最初,有了動作。自時間初始,舞蹈便是表達與慶祝的重要方式。古老的舞蹈出現在埃及法老的壁畫中,也一直影響到今天的舞蹈創作者。舞蹈被視為可以喚醒舞蹈諸神的工具,這些神祗也代表了諸如平衡,並牽連著公正、音感、調性、個體、宇宙意識等等概念與含義。

文章標籤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Y DO WE DANCE ? - INTL TRL from Marco Pianigiani Showreel on Vimeo.

https://vimeo.com/330973125


這預告片太熱血。

Sky Arts邀請阿喀朗策劃五集60分鐘的紀錄片系列,邀集全球知名編舞家、舞者、舞團(包括雲門舞集),涵蓋各種重要舞蹈形式如舞踏、探戈、佛朗明哥、Bharatanatyam、卡達克舞、非洲舞、芭蕾、現代舞、當代舞、街舞等等,一同探索一個看似直接卻不易回答的關鍵問題:我們為何要跳舞(Why do we dance)?

文章標籤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完美的貝多芬奏鳴曲演奏,也無法與貝多芬奏鳴曲之完美相稱。」
“No performance of a Beethoven sonata could be as great as the work itself.”

許納貝爾(Artur Schnabel)曾如此評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是的。

但對樂迷來說,我不可能看著樂譜冥想、自己用腦子彈。我仍需鋼琴家的心手與腦,把理性結構出的音符轉化成感性無法言喻的感受和感動。

文章標籤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